黑莓果实因富含花青素、鞣花酸、维生素 E 等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是中国人果篮里的“宠儿”。不过,30多年前,这一流行于欧美国家的稀缺水果首次被引入我国时,却有点水土不服。口感酸、难栽培、不耐贮运、加工技术研究滞后,使黑莓难以摆上百姓餐桌。
近十余年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南京林业大学科研人员攻关黑莓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高效栽培及果品加工技术,十年间累计实现产值 150.85 亿元,其中由成果推广应用产生的新增产值 44.098 亿元,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黑莓主要产地。前不久,由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吴文龙研究员和南京林业大学李维林教授领衔完成的“黑莓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宁植4号”黑莓结果。 受访者供图
首将黑莓引入国内,育种十年磨一剑
“上世纪80年代,黑莓在欧美很流行,它的花青素高,能抗衰老、抗氧化,所以很受欢迎。1986年,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科技人员去国外考察,开始把黑莓引入国内。”植物所研究员吴文龙30多年前刚刚进入所里工作时,正赶上黑莓引种热。
但这个西方果园中的宠儿,最初并未勾起中国人的食欲,“80 年代,植物所首次将黑莓引入国内时,口感很酸,消费者对它不是很 ‘感冒’。”吴文龙说,黑莓喜欢温暖的气候及疏松的土壤。最初,他们从国外引进了7个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好、长势不错,但很多品种有刺,这意味着很难栽培。从那时开始,科研人员开始攻关育种,如何能让黑莓“不长刺”,便于栽培管理,又能丰产、高效。
“很长时间内,我们做过好几十个品种的杂交组合,都没有成功。”但上天最终还是眷顾了科研团队,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团队发现一款叫做“卡伊娃”的品种,虽然有刺,但果实长得很好,一亩地年产量可达2千公斤左右,一棵树的结果量在10公斤以上;而另一款名为“赫尔”的品种,虽然亩产量约为1千公斤左右,但无刺。
于是,团队将“卡伊娃”与“赫尔”杂交。2005年,他们终于选育出了几十株无刺的黑莓苗株,并从中选取了一株长势最好、最壮的植株“663”,“当时 ‘卡伊娃 ’单果可以长到20克,但 ‘赫尔 ’只有6克, 而‘663 ’可以达到12克。糖度在10%以上,酸度达1%-1.2%左右,果实较耐贮藏,每亩产量可以达到1500公斤。”吴文龙说,后来,他们开始繁育“663”,又在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为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泰州、连云港赣榆三地试种,十年磨一剑,2014年,“663”终于获得林木良种证,并定名为“宁植4号”。
高效栽培技术覆盖率达95%
“宁植4号”只是诸多幸运儿之一。如何让中国的黑莓植株无刺、直立、丰产、 大果、优质?2008-2018年间,团队开展重要性状植株皮刺、果实硬度、果实品质遗传规律研究,开发了分子标记;攻克了黑莓种间杂交花期不遇及杂交不亲和、 杂交种子发芽率成苗率低、杂交后代鉴定及优选周期长等难题,研究了黑莓辐射和化 学诱变育种技术,累计配制杂交组合 67 个,套袋 6731 个,获得杂交种子 146711 粒,获得杂交 苗 3000 余株,选育获得了‘宁植 2 号’、‘宁植 3 号’和‘宁植 4 号’等 3 个优良新品 种,另有 8 个优良株系和 21 个优良单株在继续观察中。
同时,团队收集保存黑莓品种资源和野生悬钩子种质资源,建成了国内最丰富的种质基因库, “目前我们已经收集了三四十份黑莓优良种质资源。”吴文龙说。
在先进高效栽培技术方面,团队重点研究和推广了黑莓苗木高效繁育、微灌肥水一体化管理、立体栽培、避雨栽培等技术,使黑莓主产区内高效栽培技术覆盖率达到了 95%。在果品加工利用方面,团队研发的高附加值产品在江苏溧水、河南封丘、湖北 天门等黑莓主产区 10 余家企业转化生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基本上改变了依赖出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