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之一
报告题目:作物氮高效的分子机制研究
报告专家:郝东利 助理研究员
报告时间: 2021年6月10日下午14: 30
报告地点:科学楼一楼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郝东利,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草业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学专业,并于2017年——2021年初继续在在该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通过酵母、蛙卵(电生理)、植物材料的敲除/过表达表型分析、同源建模等技术聚焦于解析作物氮高效的分子机制,以期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目前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BMC plant biology、Pedosphere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内容简介
氮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由于氮素利用效率低,生产上常通过过量施用氮肥来保证高产。而过量施用氮肥带来了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系列环境问题。挖掘作物自身的氮素吸收利用潜力是实现节肥增效和环境友好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铵转运蛋白(ammonium transporter, AMT)介导的铵态氮吸收对于植物尤其是淹水土壤或酸土中生长植物的氮素营养至关重要。然而做为AMT功能研究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传统的AMT电生理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极大的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推进。本研究首先创新了一种小信号电生理方法。然后借助这种改进的方法开展了水稻、玉米(尿素氮肥施用后会造成短时间内铵态氮主导的现象)等适应铵态氮主导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以期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进而实现作物的节肥增效和环境友好。
学术报告之二
报告题目:从稻到草,我的科研路
报告人员:孔维一 助理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1年6月10日下午15:30
报告地点:科学楼一楼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孔维一,男,本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2010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所,硕博连读,2017年农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南京农业大学草学博士后工作站,2021年入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草业研究中心,开展结缕草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在Plant Molecular Biology(第1)和Science(第5)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内容简介
粮食作物和草类植物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利用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等方法,有助于挖掘利用不同植物中的功能基因。本报告将从水稻重要性状调控基因的功能分析、苜蓿抗逆基因研究以及饲草和绿肥育种等方面,结合本人11年科学研究进行详细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水稻叶形态建成、叶绿素合成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等调控基因的研究,苜蓿萜烯合酶基因调控耐寒性和抗病性的研究,苕子资源评价、选育和组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