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佳芮/文 刘成贺/图
你知道什么花和恐龙同时代吗?答案是银缕梅。它是现今发现的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种。在6700万年前,银缕梅就已出现在地球上。10月30日,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曹福亮、蒋剑春和刘仲华三位院士共同种下一棵来自最初发现地宜兴的银缕梅,让这一古老的珍稀物种在这里扎根。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作为6700多万年前恐龙灭绝时代的孑遗物种,银缕梅素有“万古第一梅”和“恐龙赏过的梅”的美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今,野生种群的银缕梅数量已十分稀少,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银缕梅是江苏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是我国首批认定的重点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银缕梅是6700万年前恐龙灭绝时代的孑遗物种,也是在我国仅存的活化石植物。”刘仲华介绍。
眼下南京秋意正浓,也是南京中山植物园中银缕梅最绚烂的季节。有花而无瓣的独特花型、光滑如迷彩般的树皮,加上五彩斑斓的叶色,银缕梅成了这个时节独一无二的风景。“20世纪30年代,我们就开始了缕梅银的相关保护工作,使得这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也成为南京中山植物园迁地保护功能发挥的典型案例之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姚东瑞表示。
银缕梅的发现与命名经历一波三折
“银缕梅的发现与命名可谓一波三折。”姚东瑞介绍,银缕梅的发现、命名、引种保育、原生境回归和保护性开发利用,都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有关。
1935年9月,该园植物学家沈隽在宜兴芙蓉寺附近铜官山中采集到一份植物标本,因历史原因,这份标本未来得及鉴定,尘封了近20年。1954年,该园著名植物学家单人骅重新整理此份标本并开展相关研究。
1987年,该园研究员邓懋彬带着昔日恩师单人骅的嘱咐,循着沈隽留下的标本采集记录,重新回到宜兴西南的山地寻找,终于在宜兴善卷洞的石灰岩山地找到了7株这种“只结果不开花的”的植株,这正是他一直寻找的珍贵标本中记载的植物。直到1991年3月,苦守5年的邓懋彬终于见到了银缕梅的花朵,这些小花都没有花瓣,经过充分研究之后,1992年,邓懋彬等人发表了《银缕梅属--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以一个新属的形式,将它命名为银缕梅,此时距离银缕梅第一份标本的采集已经过去了近60年。
保护野生种群南京一直在行动
近10年来,南京中山植物园科研人员对银缕梅持续开展了包括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和群落特征、珍稀濒危原因、形态解剖结构、繁殖技术和标准化育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为了保护性开发利用好这一珍稀濒危树种,近年来,南京中山植物园与宜兴市神池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银缕梅新品种选育、繁殖和栽培技术研发基地,解决了银缕梅繁殖难的问题,建立了高效快繁和标准化育苗体系。现在,基地繁育不同规格的种苗50余万株,并在江苏省内外广泛开展适应性栽培实验,同时在当地开展了回归引种,扩大了银缕梅野生种群数量。
姚东瑞表示,目前,南京中山植物园正在全力争创“南京国家植物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中将持续发力。未来,中山植物园还将进一步采取回归引种等方式扩大野生种群,以此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模式,同时扩大银缕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立全世界资源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