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一环,林木发挥着水源涵养、防洪补枯、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也显现出巨大经济潜力,以多样化的林木种类助推乡村振兴。
跟着新江苏记者一起,翻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林木画卷,在绿色浪潮中看林业的高质量发展。
颜值功能兼具,中山杉为三峡立了功
时下,南京市中山植物园内春色撩人,数百亩落羽杉已褪去冬季的“红黄彩衣”,换身新绿,茁壮成长,蔚然成林。
落羽杉是落羽杉属树种或代表种落羽杉的通俗称谓,因具有羽毛状枝叶而得名,羽毛状的叶丛极为秀丽,随四季变幻色彩。
除了极高的颜值,落羽杉的绿色“功能”也不容小觑,因耐水湿、寿命长、耐腐蚀,它被称为“奇迹树种”。上世纪70年代,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始对落羽杉属的树木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与杂交,成功选育优秀落羽杉属杂交新品种——“中山杉”。
“相较于以往落羽杉种,中山杉具有更强的耐水湿、耐盐碱、抗病虫、抗台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宣磊告诉记者,中山衫在我国湿地造林、生态防护等方面展现了出极高的性能,特别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长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内的中山杉
三峡库区消落带曾被科学家称为“世纪性生态难题”,在消落带内,耐旱植物在蓄水期会被淹死,耐淹植物会在枯水期干死,几乎很难有树木可以在此长期存活,而中山杉具有惊人的耐水淹能力。2009年,重庆万州区专门引进中山杉在消落带进行栽种,一年间,它们半年被绿水淹没、半年回归青山,凭借发达的根系和极强的固土能力,顽强地存活下来,在长江两岸形成了一道漂亮的风景线,更守护着三峡的绿水青山。
昆明滇池用于水源涵养的中山衫
“如今,长江消落带上栽植中山杉示范林近1800亩,绿化消落带岸线长达46公里,一棵棵中山杉盘错的根系保土固土、涵养水源,将荒凉的滩涂换装为绿色森林。”宣磊表示,中山杉在三峡库区的成功案例,给很多造林条件困难的湿地带来了希望。“目前中山杉已经在昆明滇池、上海崇明岛、江西鄱阳湖湿地大量推广种植,累计种植面积达1.9万公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一树薄壳山核桃,引来农业新经济
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的种植基地里,碧绿的薄壳山核桃树沐浴在春光中,一颗颗椭圆形的果实隐在枝叶间茁壮生长。“等到收获时,种植基地内约1450亩的林木能采摘约10吨的鲜果。”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宣继萍介绍,薄壳山核桃已成为该街道主要的经济果木。粒粒果实背后,少不了植物研究员们的辛勤付出。
早在1932年,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就开始引种美国山核桃,是我国最早开展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发的科研单位。
作为常见的经济果木,国内薄壳山核桃在过去大多依赖进口果实,不仅营养价值受损,也带动不了经济发展。为解决此种尴尬局面,研究所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引进国外品种,历经两代科研团队的研究,成功选育出本土树种,宣继萍介绍,改良后的树种嫁接和移栽成活率达95%,育苗周期也缩短两年以上。
泗洪县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10万余亩
成熟后的薄壳山核桃因营养价值高,广受市场欢迎,成为不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拥有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中山植物园联合林业院校,积极推动适宜地区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我们累计繁育优质种苗640万余株,繁育苗木产值约2.5亿余元。”宣继萍告诉记者,除了在江苏多地推广种植,经由中山植物园培育的薄壳山核桃还在安徽、江西等地推广种植近20余亩,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业结构,也给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将来希望进一步推广薄壳山核桃的种植面积,把种质优势和栽培技术转换成产业富民的措施,为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为“万古之梅”命名,撑起珍稀植物“保护伞”
作为6700多万年前恐龙灭绝时代的孑遗物种,银缕梅素有“万古第一梅”和“恐龙赏过的梅”的美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的发现、命名和引种保育与江苏有着不解的渊源。
早在1935年,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前身)的植物学家沈隽,在宜兴芙蓉寺石灰岩山地采集时,发现了一种植物的标本,仅挂了果实没有花朵,看起来像金缕梅但又有差异。后因历史原因,研究工作中断。1979年,此树以“小叶金缕梅”为名载入《中国植物志》。
邓懋彬先生采集并引证的银缕梅标本(1991年)
1954年,植物园研究员单人骅在清理植物标本时,重新开启了这份封存了20年的标本。1987年,研究员邓懋彬、魏宏图再次来到宜兴,踏上寻“梅”之路。“在宜兴善卷洞发现第一株时,没有看到它的开花样本,再后来一蹲就是四五年,终于采集到样本。”魏宏图回忆,带着几株2-3年生的幼苗返宁后,团队前后联系多名国内外植物学专家邮寄相似植物样本进行性状比对研究,最终成功根据采集到的有花标本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了论文《银缕梅属——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
在三代研究员接力下,“活化石”银缕梅有了自己的名字。
位于宜兴的银缕梅研发基地
“此后几十年,一代代青年研究员们在传承中探索,持续开展银缕梅原生境回归、珍稀濒危原因和标准化育苗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所长姚东瑞介绍。中山植物园与宜兴市神池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银缕梅新品种选育、繁殖和栽培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成功繁育了不同规格的种苗50余万株。
作为江苏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存的重要场所,植物园内现有包括珍稀濒危植物园等20余个专类园区,现引种保育植物在万种(含品种)以上,野生植物的引种占到6000种以上,包括诸多一级保护植物和二级保护植物。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李梦迪 喻婷 孙秦旺